整治拒收现金 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近年来,移动支付在大众生活中广泛运用,其便利的支付形式给商户和民众都带来了良好的服务体验。但是伴随着多样化支付方式的普遍运用,也出现了少数商户为图便利,只接受非现金支付方式,既损害了人民币的法定地位,也损害了消费者对支付方式的选择权。拒收人民币、硬币甚至纸币的现象给部分群众带来困扰,面对社会上存在的拒收人民币现金现象,为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现向公众介绍整治拒收现金知识。

       一、整治目的   

       1、有利于维护人民币的法定地位

       人民币现金是法定货币,体现国家信用,是最基础、最广泛使用的支付工具之一,公众对现金支付方式高度信任,保证人民币现金的顺畅流通是维护人民币法定地位的基本要求。

       2、有利于鼓励多元化支付方式的和谐发展

       目前已经形成现金、银行卡、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并存的多元化支付工具体系,不同的支付工具各有优势,较好的满足了不同市场主体的支付需求,应该和谐发展。

       3、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公平交易的核心原则是保障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我们要维护全体消费者特别是那些不习惯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群体选择支付方式的权利。

       二、 什么是拒收人民币现金的行为?

       1、明确对外告知拒收人民币现金。在营业场所标示“无现金”、“拒收现金”等或引用其作为广告宣传口号。

       2、未开通任何人民币现金支付渠道。虽未明确对外告知拒收现金,但未给现金使用者提供支付渠道。如有收费职能的行政事业单位政务大厅未设置现金收费窗口;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代收费业务时,不接受现金支付方式的;采用一卡通形式的,不支持现金购卡充值或自助充值设备不具备现金收付功能。

       3、对人民币现金支付采取歧视性排斥措施。如未明确表示拒收现金,但长期不备足找零备付金,导致大部分现金支付无法顺利完成,再如针对现金支付要求更高的支付费用。

       三、 拒收人民币的危害

       1、损害人民币法定货币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十六条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

       2、损害消费者选择权。

       拒收人民币现金损害了消费者特别是不习惯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群体选择支付方式的权利。

       3、损害市场经营环境。

       拒收人民币现金影响了人民币正常流通,不利于形成公平有序的市场经营环境。

       4、损害经营单位信誉。

       拒收人民币现金直接影响了经营单位自身信誉和形象,属于对使用现金消费者的歧视性行为。

       四、 不属于拒收人民币现金的行为

        1、无人销售方式。

       “无人销售方式”是指商品或服务的销售现场无人员值守,包含无人零售机构、无人停车场等。

       2、以非现金支付为主,但设置了现金支付渠道。

       美食广场、旅游景区、游乐中心等统一收银、档口经营的场所,以及园区、校园内、向社会开放的场所要求使用“一卡通”消费,并允许使用现金对一卡通充值和退款的。再如,商场设置统一现金收款平台,要求客户现金购买商品时,必须到指定的现金收款平台结账的。

       3、现金支付导致的临时性、偶发性问题。

       因收付款双方对于支付现金的券别、材质协商不一致,或者由于临时性、偶发性的备用金不足、现金真伪鉴别异议等原因,导致偶发场景下未能完成现金收付的,应在定性时从宽考虑,一般而言不属于拒收现金处置范畴。

       4、相关法律规定,必须使用非现金支付的。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为履行反洗钱,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法定义务,使用非现金工具进行支付的,应当执行法律法规相关规定。

       五、遇到拒收人民币现金的行为怎么办

       明确告知对方其行为违法,无权拒收现金。

       向当地人民银行举报。

       拨打投诉电话进行举报。

       注意保留相关证据。

       六、拒收人民币现金的处罚

       针对拒收现金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结合行为情节轻重及具体情况,作出行政处罚:

       1、情节严重的,处10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罚款,并对负有直接责任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处20万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

       2、情节较重的,处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罚款,并对负有直接责任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处5万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

       3、情节一般的,处50万元罚款,并对负有直接责任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处5万元罚款。